2025-10-13 09:45
来源:学习时报
君子志道,首在务本。《论语》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大学》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本原思维是“志道”的基本思维,即在不断“务本”“知本”中认识道、实践道。君子务本,就是务求了解事物的根源或主体,把握事物的规律和矛盾,作出正确判断,确立正确目标。在儒家视野中,“仁”就是“本”,即爱之理、心之德。“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君子在仁道指引下就会有超然眼光和高远目标,而不再执着于口腹之欲、功名利禄。这种“德性优先”原则,即对德性和人格的绝对价值的确认,在价值多元、选择过剩的时代仍具有方法论意义。 君子志道,成在行动。现代哲学、心理学等研究显示,意义感直接来自人与生活世界的深度链接以及人的深切理解,即只有“真切”地理解某种事物,才能感受到它所带来的意义感。而最真切的理解,不是来自苦思冥想,而是投身生活的洪流,在日用伦常中真诚做事、用心感受。孔子“游于艺”已初蕴此意,优游于礼乐射御书数之法,实为博取义理之趣,涵泳君子之德。王阳明则明确提出“知行合一”的主张,认为真知自然付诸行动,行动起来才说明真正知“道”。这种“行动哲学”,既是对“坐而论道”的纠偏,也为现代“躺平”“空想”的心态注入一针强心剂。 孟子言:“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水要想持续地流动,就须不断蓄满并跨越所经过的每处沟坎。君子志道也是如此,只有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地修习、积累,方至文章斐然、人格完满。荀子以一篇《劝学》深化了这种“学而不已”的理念,提出“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在“出名要趁早”的时代,“君子志道”的“晚熟”智慧成为抚慰心灵的良方。意义感的找寻须坚持自己的节奏,以“长期主义”积跬步、积小流,实现至千里、成江海。 “君子志道”不仅关乎个体精神世界的重塑,还指向一种超越自我的价值向度,即社会价值。孔子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志道”不仅是“成己”之事,更是“成人”之业。事实上,也只有乐于“成人”,“成己”才能真正实现。从孟子“舍我其谁”到范仲淹“先忧后乐”,从张载“民胞物与”到顾炎武“匹夫有责”,古代君子在弘道中体悟生命的意义感。在个体“原子化”的时代,更应该勇于迈出自己的“茧房”,走向更广大的共同体,在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实现社会价值与自身价值,获得更为崇高、更为丰满的意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