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28 00:00
来源:本站
在基层慈善工作的日复一日中,我与需要帮助的人们打交道,与热心的捐赠者交流,参与一个个慈善项目的落地生根,对这份传递温暖的事业有了愈发深刻的体会。我深切感受到:慈善事业这艘航船,要想行稳致远、真正惠及于民,离不开科学理论的灯塔指引和坚强组织的坚实保障。而深刻感悟党的创新理论中蕴含的思想伟力,将其内化为每一个慈善工作者的行动自觉,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创新能力和工作水平,正是推动榆林慈善事业精准对接时代脉搏、温暖回应人民期盼的关键所在。
在服务群众中锤炼服务能力,让慈善更有温度
慈善初心是每一位慈善工作者的终身使命,服务群众则是慈善事业的价值核心,也是基层实践的基本要求。一是以践行党的宗旨为指引,以提升服务能力为目标。具体工作中,慈善工作者要深刻把握共同富裕、第三次分配、社会保障体系等国家战略对慈善事业的政策导向,将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慈善行动指南,推动慈善事业成为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补充性制度安排。二是以“服务至上”为行动准则。慈善工作者要时刻贴近群众生活实际,以“服务至上”的工作理念开展工作,将党和国家关于慈善事业的制度、政策落到实处,如助力乡村振兴、帮扶困难家庭,参与教育医疗、灾害救助等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协会的具体项目就体现了这一点。
作为靠近毛乌素沙漠的城市,榆林的生态保护意义重大。2023年,市慈善协会联合榆阳区慈善协会组织开展的千亩“榆林慈善林”项目收官。5年来,5000多名慈善志愿者和工作者顶着风沙,在沙漠边缘栽下了3万多株樟子松和10万多株沙地柏(臭柏)。协会打造“关爱退役军人”这一品牌项目时,深刻感受到爱国拥军的深厚情怀。每一次为老兵送去关怀、听他们讲述过往故事,都让我们深受教育,也更加理解传承红色基因、凝聚向善力量的意义。“情暖童心 爱心筑梦”项目:孩子们收到学习用品、参加关爱活动时绽放的笑容,是工作中最温暖的时刻。守护孩子们的梦想,就是守护榆林的未来。
在探索实践中激发创新灵感,让慈善更具活力
基层慈善工作需要创新方式方法,敢于探索实践,这既是提升基层工作创新能力的要求,也是顺应时代发展、应对新形势新任务的必然选择。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提升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为慈善事业发展提供可借鉴的实践经验。一是以创新能力提升为导向。工作中要敢于探索,比如运用“互联网+”拓宽募捐渠道,利用新媒体讲好慈善故事;探索“社区慈善”等新模式。二是探索地域文化与慈善实践的融合模式。要结合榆林独特的边塞文化、黄土风情和红色资源,挖掘慈善事业发展的典型故事,如“陕北民歌进校园”等项目。作为慈善基层工作者,更要在实践中积极探索新方法、新模式、新工具,借助数字化、人工智能等技术赋能慈善工作,让基层慈善更具活力。
在踏实苦干中夯实工作根基,让慈善行稳致远
慈善公信力是慈善事业的生命线,而公信力的提升,离不开基层慈善工作者的专业能力和扎实作风,它既体现在工作全过程,也融入服务群众的每一个细节。具体可从三方面着力:一是建立并严格执行慈善相关制度。明确工作责任规范,让每一项工作都有章可循。二是完善项目全流程管理。规范慈善项目的申报、执行、监测,以及捐赠款物的接收、管理、拨付等环节,保证项目信息公开透明,做到规范操作、阳光运作。三是构建党建引领下的协同机制,如深入社区的“慈善服务站”“党员志愿服务积分制”等载体。夯实工作根基,就是要像对待自己的事情一样对待每一项慈善任务,确保每一份爱心捐赠都用在刀刃上,确保每一个策划的项目都能落地见效,最终让服务的温暖和创新的成果,真真切切地惠及需要帮助的榆林乡亲。
作为一名扎根基层的慈善工作者,我将慈善事业作为毕生追求,以躬身实践汲取不竭动力,矢志推动榆林慈善事业蓬勃发展。我将持续学习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不断提升服务能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单位:陕西省榆林市慈善协会志愿者工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