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27 10:14
来源:慈善公益报
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是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党的二十大明确指出,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是社会建设的兜底性、基础性工作。9月2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民政部党组书记、部长陆治原,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唐承沛,部新闻发言人、办公厅(国际合作司)主任刘喜堂,社会事务司司长王金华,儿童福利司司长郭玉强就有关问题回答记者提问。
民政工作取得新成效
今年以来慈善组织捐赠款物价值近30亿元
“近年来,各级民政部门围绕更好履行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和基本社会服务等职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保障民政服务对象特别是广大特殊困难群体的基本权益作为首要任务,把群众关切作为‘晴雨表’,把群众满意作为‘度量衡’,着力保基本、兜底线、防风险、促发展,推动各项民政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陆治原总结近年来民政工作成绩时说。
陆治原把近年来民政工作新成效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强化基本民生保障,切实保障各类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建立了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利用大数据等手段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及时做好预警和救助帮扶;将流动儿童纳入国家关爱保护范围,为城镇流动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提供权益保障、日常照护、关爱帮扶等服务,做好对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的养育、教育、医疗康复等一揽子保障服务;建立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为临时遇困群众及时提供救助,筑牢困难群众兜底保障安全网,让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体会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二是发展基本社会服务,加快提升养老、区划、婚姻登记等服务管理水平。加快健全养老服务体系,针对广大老年人基本需求,建立基本养老服务制度,加强护理型床位建设,推进“养老服务+医疗资源”融合发展,促进医养康养相结合,积极发展农村养老服务;履行老龄工作协调职责,推动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养老服务体系、健康支撑体系;开展“乡村著名行动”,推进乡村地名上图、农产品上网,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优化婚姻登记服务,在全国21个省(区、市)试点婚姻登记“跨省通办”,极大地方便了群众。
三是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积极发挥社会组织和慈善力量作用。支持成立科技类、服务性社会组织,优化社会组织结构,全国各类社会组织已经达到88.3万个;引导社会组织结对帮扶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县;引导行业协会商会服务高质量发展;贯彻落实慈善法,引导慈善力量积极参与扶弱济困、扶老救孤、恤病助残,今年以来各类慈善组织向重点受灾省份捐赠款物近30亿元,有力地支持了抗灾救灾和恢复重建。
深化民政领域改革
着力健全四个体系
民政工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如何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民政工作的改革任务落实,是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面对记者提问,陆治原表示,民政部门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强化问题导向,突出体制机制改革,着力健全四个体系。
陆治原介绍,四个体系包括政策制度体系、服务保障体系、监督管理体系和社会参与体系。
第一个是政策制度体系。要加快制定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推进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加强和改进殡葬服务管理、加强困境儿童福利保障等制度文件,完善这些领域的顶层设计,推动社会救助、养老服务、殡葬等领域加快立法。
第二个是服务保障体系。要着力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逐步将保障对象从特定群体向更多需要帮助的群体转变。在服务内容上,改变过去对特殊困难群体以资金物质保障为主的方式,逐步向资金与服务并重、物质与精神帮助兼顾转变。同时,研究制定“十五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补齐民政服务设施短板,盘活存量资源,优化服务资源配置。
第三个是监督管理体系。要抓紧在社会组织管理、慈善事业发展、养老服务等领域制定一批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推动建立跨部门综合监管机制,运用信用监管、“互联网+监管”等新型监管机制手段,加大执法监督力度,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监管。
第四个是社会参与体系。从主要依靠政府资源,逐步向以政府为主导,积极发挥市场、社会等多方力量作用转变。加强工作手段创新,从传统服务方式向法治化、标准化、数智化方式转变,推动民政工作高质量发展。
健全基本民生保障制度
筑牢兜底保障安全网
社会救助是保障公民基本生活,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制度。近年来,民政部紧紧围绕健全城乡统筹、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目标,聚焦兜住底,构建梯度救助格局,做到覆盖全面;聚焦兜准底,实施靶向救助,做到精准施救;聚焦兜牢底,充分发挥体系优势,做到协同高效,为困难群众筑起了一道兜底保障安全网。
“民政部将持续深化社会救助改革,推动社会救助立法,建立健全覆盖全面、分层分类、资源统筹、综合高效的中国特色社会救助体系,强化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风险预警,建立常态化救助帮扶机制,让社会救助为困难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保障。”陆治原说。
在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方面,王金华介绍,民政部将立足职责,从四个方面着手落实这一部署要求。一是继续落实完善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二是加强精神卫生福利服务体系建设,三是加快推动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发展,四是抓紧完善相关法规制度。
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关爱保护是与会记者一个重要关注点。郭玉强介绍,民政部联合相关部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成立了国务院妇儿工委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权益保障工作小组,召开了小组全体会议;召开全国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权益保障工作会议,对这项工作进行了部署和安排;开展了“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质量提升三年行动”“流动儿童关爱保护行动”;指导儿童督导员、儿童主任以及各地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积极发挥作用,铸牢基层基础。下一步,民政部将切实发挥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权益保障工作小组作用,会同相关部门,调动各方力量,建章立制,扎实工作,不断提升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工作水平。
推进社会治理和社会服务改革
推动公益慈善事业发展
社会组织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进入新时代以来,民政部门引导动员广大社会组织发挥积极作用,促进慈善事业做强做优,推动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相得益彰。
刘喜堂介绍,近年来,民政部扎实做好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引导推动社会组织积极担当作为,具体体现为“四个助力”。一是助力科技创新,全国大约有2.4万家社会组织活跃在科技与研究领域,其中530家在民政部登记;二是助力经济发展,民政部部署开展了行业协会商会服务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推动全国10万余家行业协会商会当好政府的助手、企业的帮手和行业的推手;三是助力乡村振兴,民政部联合有关部门开展社会组织助力乡村振兴专项行动,截至目前,已引导全国各级各类社会组织共参与实施了乡村振兴项目近3万个,投入资金超过350亿元;四是助力国际合作,民政部鼓励在华设立国际科技组织,支持国际科技组织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参与全球科技治理。
在慈善事业方面,新修改的慈善法于今年9月5日正式施行,3个配套规章《个人求助网络服务平台管理办法》《慈善组织公开募捐管理办法》《慈善组织认定办法》也已经出台并施行。
刘喜堂表示,下一步,将聚焦贯彻落实慈善法,坚持‘一手抓促进、一手抓监管’,从三方面推动公益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首先是加强制度建设。民政部将制修订8项规章政策,涉及慈善组织管理、慈善信托、公开募捐服务平台管理、信息公开等内容,加强制度建设。此外,还将研究制定推进新时代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文件,推动修订《基金会管理条例》。同时,还将强化慈善监管,完善引导支持机制,营造全民慈善、人人慈善的社会氛围。
推动老年助餐服务扩面提质增效
在居民“家门口”开设老年食堂,解决了不少高龄、独居老人的吃饭难问题。面对记者对这一话题的关注,唐承沛表示,党中央高度重视老年人助餐工作,去年10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积极发展老年助餐服务行动方案》,今年又列入全国老龄委为老民生实事。各级民政部门认真组织实施,老年助餐服务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是扶持政策加快推出。今年中央财政安排3亿元引导资金,支持发展老年助餐服务。各地结合自身财力和实际情况,为老年助餐服务提供优惠措施,为服务企业和经营主体提供扶持政策,同时鼓励公益慈善组织、爱心企业人士积极参与,通过政府补一点、企业让一点、社会捐一点等方式,为老年助餐服务提供支持。
二是服务网络不断拓展。各地结合实际,出台助餐工作方案和配套措施,采取依托养老服务机构拓展功能、整合利用社区闲置资源、改造既有设施等方式,新增老年助餐点,扩展老年助餐服务网络,一些地方已经形成了15分钟老年助餐服务圈,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捷的助餐服务。
三是助餐模式日益丰富。各地在老年助餐工作实践中,因地制宜发展形成了养老机构+助餐,过去养老机构的餐饮服务只管机构内的老人,现在通过拓展功能,可以向社会上的老人提供助餐服务。还有社会餐饮+委托服务、社区食堂+老年餐桌、中央厨房+专业配送、线上平台订餐+线下送餐、餐桌+课桌等老年助餐模式,有些老年食堂吃饭的时候桌子是餐桌,吃完饭以后又变成了课桌,给老年人普及一些健康养老等方面的知识。
四是质量安全持续加强。各地着力推进老年助餐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建设,建立民政牵头、多部门参与、属地负责的协同监管机制,加强监督检查。助餐要安全,首先就是食品安全,要确保老年人“舌尖上的安全”。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有序推动老年助餐服务扩面提质增效。”唐承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