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0 11:11
来源:善达网
近日,民政部党组书记、部长陆治原在《学习时报》上发表的题为《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署名文章,引发行业广泛关注。这篇近5000余字的重磅文章,是在新修订《慈善法》正式施行一年后的背景下推出的,可以看作是理解未来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风向标”。
作为公益行业的观察者,我们细细品读,发现文中至少透露了七大值得行业关注的鲜明信号,预示着中国慈善即将迈向一个更加规范、更有活力也更具挑战的新阶段。
信号一:法治化进入“快车道”,慈善不再是“软约束”
文章开篇就引用了“法者,治之端也”的古训,定下了“依法兴善、依法行善、依法治善” 的总基调。这清晰地告诉我们,慈善不再仅仅是凭良心、靠自觉的“软约束”,而是进入了有法可依、有章必循的“硬约束”时代。
文章用一系列“真金白银”的数据展示了法治化带来的成果:
·全国慈善组织超 1.6万家,净资产规模高达 2400亿元;
·备案慈善信托 2582单,财产规模近 100亿元;
·互联网募捐参与人次惊人地达到 600亿,筹集善款 1500亿元。
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覆盖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和团体标准的现代慈善法治体系正在加速成型。对行业而言,这意味着未来的每一步都需要在法律的轨道上运行,合规能力将成为慈善组织的核心生存技能。
信号二:党建引领成为慈善组织的“定盘星”
这是一个根本性的信号。新修订的《慈善法》明确增加了“慈善工作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陆部长的文章对此进行了着重强调和阐释。
这意味着,党建引领不再是抽象的原则,而要融入慈善组织治理的血脉。文章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党组织参与慈善组织决策和监督机制”。对于慈善组织来说,如何将党的领导与理事会决策、专业化运营有机结合起来,成为一个亟待探索和实践的新课题。
这要求慈善组织必须提升政治站位的意识,主动将自身发展融入乡村振兴、科教兴国、共同富裕等国家大局中,在服务“国之大者”中实现自身价值。
信号三:监管升级,“阳光慈善”成为生存底线
文章用不小篇幅谈了“慈善监管”,并透露了一个关键信息:监管模式已从民政部门“单打独斗”,升级为多部门联动的“综合监管”。
民政部门将与网信、公安、金融监管等部门形成合力,共同织密监管网络。同时,文中提到的“阳光慈善”工程和“全面排查整治专项行动”,表明监管将趋于常态化、精细化。
对于慈善组织而言,透明度就是公信力,公信力就是生命力。“把事情做好”和“把做好的事说清楚”变得同等重要。那些在内部治理、信息公开上存在短板的组织,将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
信号四:支持与激励并重,慈善法也是“促进法”
在强调规范的同时,文章同样释放了众多利好信号。它明确指出,修改慈善法的“主旨”在于“完善促进措施,进一步推进慈善事业发展”。《慈善法》不仅是“管理法”,更是一部“促进法”。
文中承诺的措施非常具体:
·优化认定程序,让“准入”更便捷;
·落实税收优惠,让“行善”更有动力;
·加强政府购买服务,为组织“输血”;
·鼓励创新慈善方式,为探索“开路”。
特别是对互联网慈善、社区慈善、慈善信托等新形态的明确支持,为行业创新指明了方向。谁能在这片蓝海中率先找到模式、做出成效,谁就能赢得未来的发展先机。
信号五:互联网慈善告别“野蛮生长”,步入规范发展
600亿人次、1500亿元捐款,互联网慈善展现出的巨大能量令人震撼。但文章也明确指出,民政部已经指定了29家互联网公开募捐平台和3家个人求助平台,并出台了专门的管理办法。
这传递出一个清晰的信号:互联网慈善的“野蛮生长期”已经结束,“规范发展期”正式开启。平台需要承担起更重的管理责任,募捐行为需要更加透明规范。
从长远看,这是对行业的保护。只有把“害群之马”清出去,把规则立起来,公众的爱心才不会被透支,互联网慈善才能真正行稳致远。
信号六:聚焦社区慈善,让爱心在“家门口”落地生根
文章多次提到要“大力发展社区慈善”,搭建“梯级慈善网络”。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信号,意味着慈善资源的流向正在从“高大上”向“小而美”转变,更加聚焦基层和民生。
社区是社会的“毛细血管”,也是慈善需求最直接、最丰富的地方。发展社区慈善,意味着慈善将更贴近百姓生活,参与方式更灵活,能有效解决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对于广大的社区社会组织、社工机构和社区基金会来说,这无疑是一个重大的战略机遇期。
信号七:培育慈善文化,营造“人人慈善”的社会生态
文章的最后,将视角从制度建设提升到了文化培育的高度。提出要表彰嘉许、宣传传播,“引导全社会形成向上向善的生动局面”。
这说明,顶层设计者认识到,慈善的最终繁荣,光有健全的骨骼(制度)还不够,还需要有健康的血肉(文化)。只有当慈善成为一种社会风尚、一种生活方式时,慈善事业才能拥有不竭的动力。前不久,七部分联合发起慈善文化“五进”活动,意也在此。
这要求我们所有行业参与者,不仅要会做项目,还要会讲故事,传播真善美,激发更多人内心向善的力量。
总的来看,陆部长的这篇文章为我们勾勒了一幅清晰的蓝图:未来的中国慈善事业,将是在党的领导下,于法治化轨道上,通过严格的监管和有力的促进,实现高质量的发展。 这对每一个公益组织和从业者而言,既是明确的指引,也是全新的要求。慈善行业的“草莽时代”正在落幕,一个比拼专业性、规范性、透明度和创新性的“精耕时代”已经到来。 让我们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共同拥抱这个在规范中发展、在创新中前行的慈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