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0 15:26
来源:本站
在中国文学史上被誉称为“百科全书”的,除了《红楼梦》,大约只有《诗经》了(“诗三百”被称为“经”是汉朝的事,为了叙述方便,下文都径称为“《诗经》”。)《诗经》与慈善这一“科”也有关联方面,笔者拾掇一些碎片,试作“慈善史话:《诗经》与慈善”。
一、《诗经》结集,很大程度上源于周朝一项特殊的官办慈善制度。
首先说明一下,在中国古代有没有官办慈善问题,学界意见颇不统一。中国慈善史研究专家周秋光指出:“回溯中国历史,又有官办(政府)慈善一说,且在传统慈善事业格局中占据主导位置,并存续至今。”(《中国慈善史研究再出发》)
关于《诗经》的作品来源和编订,历史上有“献诗说”“采诗说”“删诗说”,其实三者实质上并不是互相排他的,这里不作过多论辩。献诗说,周天子为了解民情,制定章典,曾建立了公卿列士献诗的制度。《诗经》“雅”“颂”中一部分诗篇的来自献诗。
一般认为,《诗经》的大多数诗篇包括国风的绝大部分、小雅的一部分来源于采诗。采诗的人,称“行人”“道人”或“轩车使者”。“采诗说”中,有一条重要历史资料:
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于天子。
这是汉代大学者何休为《春秋公羊传·宣公十五年》所作解诂中的话。意思比较明了。老年人又没有子女照顾,在古代社会中可能处于较为弱势的地位。“官衣食之”,官府提供食物和衣物,负责供养他们。这些老年人被派遣到民间收集诗歌。老人们收集民间诗歌逐级上报,从乡邑到诸侯国,最终呈献给天子。
哇!原来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很大程度上源于一项慈善制度。
这个官办慈善安排、设计真是太高明了。对于养老问题打破了简单施舍的思维,结合老有所养、老有所为以至老有所乐,发挥他们本身是弱势群体、更易于收集到基层民众心声这一优势,赋予文化使命,成就了辉煌两千五百多年的经典。
结合“采诗说”的其他史料和先秦古籍特别如《周礼·地官》《礼记·王制》对周朝养老制度的记载,上述这项养老采诗的慈善制度是可信的。当然,采诗还包括其他一些渠道。
这项制度中,“养老”与“采诗”是同一逻辑链条。养老,体现政府对孤独老人的关怀和保障;采诗,则是政府要了解民间疾苦和风土人情。显示了西周王朝“以民为本”的伦理色彩。
二、一首婚礼祝福诗原来是慈善诗?
南有樛木,葛藟累之。
乐只君子,福履绥之。
南有樛木,葛藟荒之。
乐只君子,福履将之。
南有樛木,葛藟萦之。
乐只君子,福履成之。
这是《周南·樛(jiū)木》。这诗的旨意解读颇多。旧说认此诗是姬妾称颂后妃没有嫉妒之心,宽容和庇护下人。“权威”的《毛诗笺》《诗集传》都是这样解读。实在是凿穿附会之说。
一般认为,这是一首祝福“君子”安享福禄的诗,或者说是一首婚礼祝福诗。以樛木喻男子,葛藠喻女子。葛藠生于树下,能保护树根;青藤又攀缘而上,依附大树生长,比喻夫妻或爱人关系亲密而又相亲相爱。(见《王秀梅译注诗经》)
但是(写文章但凡重点都在“但是”后面,呵!),有的学者认为,《樛木》这首诗讲了一位君子在没有嫉妒心之后的所作所为,看到别人有困难或不足的时候,无私地给予帮助,并以此为乐,就是孔子说的“君子成人之美”之意。(参见《侨园》2022年第八期《国学欣赏》)
据此,笔者试参考相关译文翻译如下:
南山有棵弯弯树,
满树藤儿缠绕之。
一位乐观的君子,
善心给人造福祉。
……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朱熹)诗描绘了三幅画面,“绥之”“将之”“成之”有递进关系,意义基本相同。
学者温左琴为此诗和《周南·兔罝》写了《关于君子人格与好汉卫国的最初想象》一文。她说:“何为‘樛’,《毛传》解曰:‘木下曲曰樛。’就其诗旨,《诗序》云:‘《樛木》,后妃逮下也。言能逮下,而无嫉妒之心焉。’我们姑不论此种解读或比附有无根据,只想想大自然中有这样一种存在,姿态如此之低,甘为他物做护佑,不能不心生欣羡。”
“简单说,该篇借物起兴,以物作喻,物我和谐,同乐共荣。主要目的真是呼唤一种大公无私、勇于担当的人格,或即他所谓的君子,而这才是整个社会前行、人民幸福的动力或希望。因为我们深深懂得,此种君子人格,此种造福他人不求回报,无论哪一种社会,哪一个时代,哪一类人群,都弥足珍贵,值得推许。” (《名作欣赏》2023 年第 29 期)
如果这个解读符合原意,那不得了——
可以说,这是“我们民族最初的君子人格的想象。”(温左琴)
可以说,这是中国最早的慈善诗篇!
三、《鸿雁》:最早描写官办慈善的诗之一。
鸿雁于飞,肃肃其羽。
之子于征,劬劳于野。
爰及矜人,哀此鳏寡。
鸿雁于飞,集于中泽。
之子于垣,百堵皆作。
虽则劬劳,其究安宅?
鸿雁于飞,哀鸣嗷嗷。
维此哲人,谓我劬劳。
维彼愚人,谓我宣骄。
——小雅·鸿雁
这首诗,现在学界意见比较一致,是写周王派遣使者到各处救济流民的诗。
周厉王时,政治黑暗、万民离散。周宣王中兴,派使者到四方安抚难民。使者四方奔走,为使流民居有定所,鳏寡都各得其所,他们督促筑墙造屋,工作非常辛劳。
《周礼·地官》载:“司救,……凡岁时有天患民病,则以节巡国中及郊野,而以王命施惠。”典籍记载与诗歌描写十分吻合。
摘录《王秀梅译注诗经》的本诗第一、二段译诗如下:
大雁飞翔向远方,
展起双翅沙沙响,
使臣受命出远门,
四野奔波苦又忙,
救济那些穷苦人,
鳏寡更使人哀伤。
大雁飞翔向远方,
停息落在泽中央。
使臣督促筑屋垣,
众人筑起百堵墙。
虽然大家很劳苦,
终究从此有住房。
……
描写了典型的“官办慈善”。可以说,《小雅·鸿雁》是最早描写官办慈善的诗之一!
之所以说是“之一”,笔者认为载于《穆天子传》一书的《黄竹诗》也可以看作是写官办慈善的诗。诗由周穆王所作。其第二章:“我徂黄竹,员閟寒,帝收九行。嗟我公侯,百辟冢卿。皇我万民,旦夕勿穷。” 意即,他来到黄竹,天气阴暗而变得寒冷。纷纷的大雪把九衢填塞,好像天帝将世间的道路尽行收藏。他命他的公侯、百官正卿,要急万民之所急,有所作为,千万不要使他们饥饿穷困!
周穆王比周宣王年代要早许多。两首诗都是帝王亲自交办慈善,体现了西周“敬天保民”的伦理思想。
四、最暖心的诗歌意象。
笔者曾作文介绍杜甫慈善诗《又呈吴郞》:
堂前扑枣任西邻,
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
只缘恐惧转须亲。
……
杜甫在夔州时,草堂的西邻,住着一位穷苦的老妇人,常到堂前枣树下打枣子充饥。杜甫从来不加制止。杜甫亲戚吴郎借住后,在草堂四周插上了竹篱。老妇人以为是防备她打枣子的,便不再来了。杜甫听说此事,特地写了这首诗,对他进行委婉的劝说。同情弱者,体贴入微,感人肺腑。这首诗被称为“史上最暖心的诗”。
令人惊叹的是,杜甫这首诗描写的境象、表达的情感,在《诗经》中已经出现过。《小雅·大田》是一篇歌颂家事的乐歌,第三章言秋成收获,有一个特写的“境头”——
……
彼有不获稚,
此有不敛穧。
彼有遗秉,
此有滞穗,
伊寡妇之利。
(稚,嫩谷。穧,禾梱。遗秉,掉在地上的禾把。滞穗,留下来的禾穗。)
摘录《程俊英译注诗经》的翻译——
……
那儿谷嫩不曾割,
这儿几株漏田间。
那儿掉下一束禾,
这儿散穗三五点,
照顾寡妇任她拣。
这么多的禾捆、禾把遗留在田地里,让寡妇去捡拾。小小的善意,深深的仁爱。在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这便是一种慈善。《韩诗外传》评论这一节说:“孤寡有所措其手足也。”
亦是《诗经》故乡的陕西省长武,民间一直保留着“寡妇拾麦”的习俗。“它看似平淡无奇,却包孕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长武县文化馆《古豳文化札记》)
淳朴之音、真诚之心、慈善之情,穿越时空。一个任寡妇拾穗,一个任寡妇扑枣。两种场景,一样情感。善良敦厚感动人心,仁义真诚熠熠生辉。我们民族的慈善文化渊源深远,绵延久长!
五、《诗经》的慈善金句。
《诗经》中有关于慈爱善念的精美诗句,最典型的、现在仍有激励意义的一个金句,出自《邶风·谷风》,引用如下,作为本文结语——
凡民有丧,匍匐救之!
(丧:指灾难。匍匐:本义是手足伏地走,这里是尽力的意思)
周边群众有灾难,
奔走救助不延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