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6 15:09
来源:本站
□ 郑功成
这次活动以多方联合行动的方式来促进社区慈善发展,抓住了中国特色慈善事业发展的根本,充分显示了政府、企业、慈善组织与社区之间的良性互动,彰显了深圳在慈善领域的创新引领精神。作为社区慈善的推动者,我代表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对此表示热烈祝贺!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发展慈善事业是其中的应有之义,而中国的慈善事业只能走有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这条路需要具备自愿、公益、平等、法治等现代慈善共同特征,需要借鉴国外慈善组织化实施、专业化运作的经验,但中国的慈善绝不是欧美慈善的翻版,更不能以美国慈善为标准答案。因为个体的慈善活动或慈善行为可以无国界,而作为社会分工发达的产物和有规模的慈善事业,却必然要植根于所在国家的社会经济制度安排,并赢得本国民众的认同。因此,中国特色的慈善事业,就是打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烙印、传承中华慈善文化基因的中国式现代慈善事业。本国制度烙印要求慈善事业完全融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和共同富裕大局并在其中发挥有益作用,文化基因传承要求尊重中国人由近及远、由亲及疏、互助友爱、救急难的行善逻辑。
我在1997年的全国慈善工作会议上提出中国特色慈善事业理论命题,近几年来更在多个场合强调这一观点。这是因为我国慈善事业虽然在发展,但总体滞后的格局并未改变。究其原因,不是中国人缺乏爱心善意,也不是党和政府不重视,而是存在着简单照搬欧美模式特别是崇尚美国模式的取向,缺乏走适合国情的创新发展之路的共识,进而影响到相关政策的完善,亦难以得到民众的广泛认同。要改变这种局面,就必须牢固树立走中国特色慈善事业发展之路的价值理念。2023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对慈善法的修正,十分明确地提出坚持党的领导,将发展社区慈善作为国家促进慈善事业发展的重要措施,将过去不被认同的民间个人网络求助纳入慈善范畴等,均表明中国特色慈善事业已经从理论范畴上升到慈善法制规范的层次,现在是到了将这种发展理念与法制规范落到实处的时候了。在我国慈善事业发展进程中,社区慈善无疑是最具中国特色的基础性组成部分,也是能够赢得民众认同和政府支持的合理路径,从而应当成为我国慈善事业极其重要的发展方向,甚至应当是主攻方向。
为何要重视发展社区慈善?是因为社区传承着千百年来中华民族邻里互助、亲友相济的优良传统,体现的是中国人积淀深厚的互助友爱意识,是将利他与利己、助人与自助融合在一起的基层社会治理机制,它既能够直接有效对接社区内部慈善公益的供给与需求,又可以化解基层社区面临的诸多社会问题,还能够为社会成员参与社会建设提供有益的途径。因此,社区慈善应是中国特色慈善事业的根基所系。如果社区慈善能够得到健康发展,我国慈善事业就具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牢靠的根基。反之,如果社区慈善得不到发展,我国慈善事业就失去了发展的基础,进而不可能成长为宏伟的社会事业。
要发展好社区慈善,需要把握好以下四点:
一是要遵循“立足社区、动员社区、服务社区、提升社区”十六字方针。社区慈善是一个地域概念,强调的是以社区为本位,呼应的是邻里互助、远亲不如近邻的向善传统,从而应当以社区成员为主体,以社区慈善公益组织为载体,以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和谐、实现社区共享发展为目标。它必然要充分调查了解本社区的社情民意,调动社区成员参与积极性,满足社区成员发展的需要,进而提升社区居民的生活品质。因此,评价社区慈善是否得到良好的发展,关键是看社区成员的动员度、参与度、满意度和奉献感、获得感。
二是要通过多方共创共建,实现共益共赢。社区慈善是小微慈善,社区资源也有限,而政府主导的社会保障与基本公共服务均要落实到社区居民,慈善组织的相关援助与服务也要指向社区有需要者,企业创造社会价值同样需要考虑社区居民的需要。因此,发展社区慈善不仅是社区成员的事情,同时也是政府部门、慈善业界、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共同的事情,从而需要多方共创共建,实现多方共益共赢。
三是要做到因地制宜,精准引导。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且属多民族结构,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同民族、地域之间还存在着文化差异,形成的社区结构与社区形态千姿百态,相关要素也参差不齐。在这样的情形下,发展社区慈善除遵循相通的理念、追求共同的目标,还必须考虑不同地区、不同社区的差异性,在具体实践中不能一刀切,而是要深入了解不同社区的特点与需要,设计有针对性的实施方案与运行机制,以充分发挥其优势、弥补其不足,最终形成适合不同社区的可复制、可推广的社区慈善方案。
四是要坚持守正创新,将传统性与现代性有机融合。在努力倡导邻里互助友爱、形塑社区向善氛围的同时,还需要通过观念革新、组织创新、机制创新、方法创新、技术创新等赋予社区慈善现代性。唯有如此,才能实现社区慈善发展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