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05 16:48
来源:常州慈善
近日,在“激发社会活力,释放慈善潜力”2024年社区慈善实践与展望经验交流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高校学者、实务专家、基层工作者、政府领导,围绕社区慈善基金、社区慈善生态、社区慈善实践机制、数字公益慈善等话题展开经验交流。
社区慈善怎么做?听听他们怎么说
社区慈善是多元主体参与社会治理的关键抓手,如何激活社区慈善活力,发挥社区慈善“社会协同”的作用,构建人人共建、人人共享的良好慈善生态?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一线实践者从不同角度对社区慈善的发展路径进行探索与思考。
暨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应急管理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周缘园在“合力建设包容性社区慈善新局面”主题分享中表示,在整个慈善事业中,社区慈善是最前沿的阵地。当下,社区慈善需要一种包容性的社会政策设计,包括参与包容、服务包容、关系包容以及政策包容,它以包容性增长为理念,制定能够消除社会排斥、促进社会包容的社会政策,形成“人人共享、人人参与治理”共同体,让每个公民分享到经济发展成果。“未来,社区慈善事业发展需要吸纳更多资源进来,进行包容性、组织结构重新调整和创新是非常有必要的。” 社区基金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中国慈善联合会救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成都市慈善总会原秘书长荣道清以成都实践为例,阐释了社区基金管理与创新。
“在一个区域内,番禺社区慈善基金实现了全覆盖,且规模大,形成了制度体系,这是全国区级层面第一。”荣道清点赞番禺社区慈善基金的发展,同时他分享了成都社区慈善基金的管理与创新,“成都市建立了由33部门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规定和工作指南,形成了民政牵头,相关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工作局面。同时,成都打造慈善式社区,设立社区基金,打造了196慈善示范社区和慈善场景,设立了逾千只社区基金,组织了1700多个社区开展公益慈善活动。”
常州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市慈善总会会长蒋自平带来题为“以社区慈善激发民间慈善力量”的分享。他表示,常州是慈善之城、爱心之都,实践证明,慈善事业发展一靠党的领导、二靠大家,社区慈善基金是家门口的基金,要努力营造氛围、发动市民参与,形成人人慈善的氛围。 番禺区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区慈善会会长朱国华带来“小基金筑牢大民生:社区慈善的番禺样本”主题分享。他表示,番禺社区慈善始终聚焦“一老一小一弱”多元需求,利用“善资源”撬动“大治理”,汇聚“小资金”温暖“大民生”,社区慈善的本质是植根于基层,是居民“家门口”的慈善,能够促进社会资源流向社区。
朱国华介绍说,以社会化为导向,充盈社区慈善“蓄水池”,番禺勇于创新探索,采取多种方式、组织多种活动,持续畅通、动员社区群众参与社区慈善事业。未来,番禺区将从以下三方面发力:充分发挥社区慈善在助力第三次分配和共同富裕中的作用;在“大慈善”时代,用好数字化技术支撑,拓展社区慈善活动的新场景,构建慈善生态体系;深化社区慈善的改革创新,把握新时代慈善事业的动力源泉。
社区慈善先行者:“番禺样本”
社区慈善具体怎么做?番禺社区慈善尝试给出自己的答案。在活动当天,一部专题片浓缩展现了番禺社区慈善的发展脉络:番禺社区慈善基金最早源于番禺区“五社联动”社区治理机制的深耕与积累,成为全国第一个在区级层面实现社区基金全覆盖的行政区。2016年,番禺区率先在“三社联动”基础上引入社区企业和社区慈善基金,提出了“五社联动”社区治理机制,探索以社区慈善基金回应社区治理问题。
目前,番禺区打造“1+16+275”三级慈善服务网络(1个区级慈善会、16个镇街慈善会、275个社区慈善基金),以具有“番禺特色”的社区慈善基金为载体,让公益慈善下沉到每一个社区,实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慈善网络;创新打造“1+1+1+N”(一个慈善公园、首家慈善超市、1个慈善综合阵地、N个慈善空间)慈善综合阵地,让慈善触手可及,满足社区群众多层次、个性化的慈善服务需求。
番禺区在不同发展阶段采取赋能措施,助推社区慈善从“有形覆盖”到“有效覆盖”再到“高质量发展”的迭代、转型、升级,为基层治理注入“新活力”。
创新是番禺社区慈善发展的鲜明特征。例如,番禺区通过“慈善+消费”,积极联动专业机构在全国首发慈善消费捐智慧实时分账系统——“益起付”,助力打造日常消费场景下的“慈善+消费”新模式,将商业与慈善链接,营造全民慈善的浓厚氛围。
经过多年探索,番禺区凝练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番禺模式”,并编著出版国内第一本关注社区慈善的学术作品《中国特色社区慈善:番禺经验》,为全国各地区社区慈善事业提供有益参考和借鉴。
社区慈善实践机制与未来展望
对于社区慈善的未来发展,在“未来展望:社区慈善实践机制与未来展望”的主题沙龙上,各位嘉宾也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中国慈善联合会副秘书长、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理事、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监事张晓青表示,慈善事业要赢得居民、社会公众的信任,提振公信力,就要做好公众身边的慈善、家门口的慈善,也就是社区慈善。同时要跳出慈善论慈善,例如番禺区怡乐社区正在推进的课题“慈善如何助力营商环境的改善”,社区链接社区周边的企事业单位的资源,给他们搭建平台,推动企业、事业单位找到自己的合作点,它就是已经超出了慈善的范围而变成了一个整体的街道或者区域整个环境的塑造。
深圳市慈善事业联合会副秘书长、PMD发展领域项目管理认证讲师施楠分享了深圳社区慈善的经验做法:“今年成立第一只深圳社区慈善信托——张怀月慈善基金信托,它是一个以股份公司为代表作为委托人之一。另外一个委托人是深圳社会公益基金会。”她表示,这个慈善信托的亮点在于它是以股份公司为受托人的,慈善信托服务于所在村开展一些公益慈善、扶老助幼相关的工作。
“社区慈善作为现代慈善事业的一个比较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最接地气的慈善。因为它是用我们自身的慈善在我们的身边做可感可知的善事,怎么样才能把这个接地气的善事做好,我觉得法治化、专业化还有多元化是关键。”番禺区民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区慈善会常务副会长肖妙霞表示。
常州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市慈善总会会长蒋自平对社区慈善基金未来发展提出了以下几点思考:一是整合社区资源打造“五社联动”的平台,充分发挥社区慈善基金的功能及时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二是创新慈善实践模式,丰富慈善帮扶内容,建设具有时代特征、品牌特色的慈善项目;三是建立工作站网络操作平台,打通慈善组织之间的信息传输壁垒,提升工作效率,同时进一步完善官网平台建设,畅通社会各界参与慈善活动的渠道;四是推广慈善文化进社区,提高居民参与率与媒体合作深入基层宣传慈善法规、弘扬慈善理念,弘扬常人崇善的良好氛围,让人人慈善成为一种社会风尚。
中国慈善联合会救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成都市慈善总会原秘书长荣道清以荷花池社区慈善需求和资源对接为例进行了分析:“每个社区的重点、需求不一样,资源也不一样,一定要去精准地分析需求是什么,社区主要的资源是什么,怎么样把这些需求变成服务项目,去精准提供服务。”
在主题沙龙分享中,广州市慈善服务中心事业发展部部长曹洋表示,广州全市2800多个社区,成立了3000多个社区慈善基金,实现了广州全市全覆盖,就是由点到面,现在发展到第三个阶段,即我们创建典型和示范点。“以社区慈善基金为抓手为资金支撑,以社区慈善救援工作站为主阵地,助力民生微实事落地落实。”曹洋说道。
番禺区市桥街街道办副主任李婉清在分享中说,市桥街36个村居社区慈善基金实现全覆盖,经过了三年社区基金的募捐,2023年市桥街打造了一个品牌——“慈善汇爱”项目,由街慈善会搭建平台,组建一个慈善商企协会。“市桥街各大商业企业都在我们这个项目库中,他们源源不断为我们社区基金‘活水’。”李婉清说道。
石碁镇大龙社区党委书记和居委会主任唐冠强分享了该社区社区慈善基金的做法。他表示,社区慈善基金运作的一个难题是如何具有造血功能,今年他们打造一个社区慈善超市项目,希望借此平台探索激活社区基金的造血功能,为社区慈善基金持续发展探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