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24 16:17
来源:本站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当天上午,晋城市慈善总会慈善小书馆和泽州县作家协会联合开展了读书分享会,来自城区、泽州县、阳城县、沁水县的部分省、市、县作协会员,就读了胡适所著《白话文学史》后的体会、感悟进行讨论、分享,小小的慈善图书馆充满了浓浓书香。下面摘录部分发言以飨读者。
简单来说,常识就是平常生活中应知应会的知识,胡适先生《白话文学史》就是一部常识性的书,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和写作者,最不该缺失这些常识。“书同文”三个字看上去轻飘飘的,实际上在华夏一统的过程中功莫大焉。语体和文体相一致后,白话文即脱胎而出。白话文的地位被确立下来不过百年余,数字时代的到来,语言似乎存在一种重新洗牌的可能。目前难以察觉白话文退场的可能,它的历史功绩还远未完成。 一一磨粉
初读胡适的诗歌《兰花草》,对其纯白话文的风格感到意外。读了其《白话文学史》,才明白,白话文如山中兰花草在两三千年前就扎根于民间。《白话文学史》带着我们穿越历史隧道,探询白话文学的渊源,让我们倾听采桑女的哀叹,戍边将士的悲歌,《孔雀东南飞》的凄美,这些民间歌谣用最朴素的语言记录着时代的脉动。这本书告诉我们,真正的好作品永远生长在生活的土壤里,它属于大众。
——程华新
“白话文学”之“白”有三个意思,一个是戏台上说白的“白”,说得出,听得懂的话;二是清白的白,不加粉饰的话;三是明白的白,就是明白晓畅的话。说到底,从古到今,好的文学都是真实的贴近生活的,而那些高高在上、小众和寡的文学常常没有生命力。一一李妞霞
读完这本书,庆幸今天的我们能够用白话文形式,自由地阅读从古至今的文学瑰宝。每个人阅读白话文本的时刻,都是在参与这部动态文学史的书写。这样开放状态的“现在进行时”和“将来进行时”,远比一个封闭的"完成时"或“过去时”更能体现胡适所言"文学的国语,国语的文学"的初衷。《白话文学史》止笔于唐代,留待后人续写,未完成的白话文文学史的留白处,藏匿着这个时代最生动的语言密码。———赵丽梅
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一日千里,变化太快。各种智能写作工具铺天盖地,各种类型的网文、短视频一夜爆火,网络新词层出不穷……眼下纷繁的文化场景,是不是新旧之间或者说传统与现代之间,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又一次强烈碰撞与融合?对于我们或者对于这个世界意味着什么?是转型?是涅槃?是重新洗牌?还是生死搏击?带着这些问题,走进《白话文学史》,我们能看到的是认知的革命性,是理性的启蒙,是从其他文学作品中无法获得的启示。(郭彩霞)
我之前读书几乎从不涉猎历史、美学、哲学、评论这些方面,在逼仄、狭窄的阅读之路上,浅薄地追求着故事性强、语言丰满轻盈有隐隐雷声的小惊喜、小激动。满足于一种平坦的快乐,一种附庸风雅的生活。
《白话文学史》,以独具魅力的论述,为中国的文学发展勾勒出一条以白话文为主线的独特脉络。这本书不仅是对文学历史的梳理,更是对白话文发展历程中那些关键节点与推动者的深度挖掘,让我们清晰地看到白话文发展的必然性与不可逆性。
《白话文学史》仿佛是一条暗河。起初是一线细流,一股山泉,一涧小溪,在奔流的过程中,彼此影响、吸引、汇集,不断壮大,形成势不可挡的奔涌之势,称之为河的走向,有着不可逆的规律。这是我读《白话文学史》后最直观的感受。(李旭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