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04 16:06
来源:本站
情形 1:捐赠人经济状况突然恶化,实在捐不动了
法律依据:《慈善法》第四十一条规定,捐赠人公开承诺捐赠后,若经济状况显著恶化,严重影响生产经营或家庭生活,经向民政部门报告并公开说明后,可不再履行捐赠义务。
实际案例:2023 年,某纺织企业王总公开承诺向当地慈善总会捐赠 100 万元,用于资助留守儿童。签订捐赠协议后,企业突然遭遇订单流失,3 个月内亏损 500 万元,连员工工资都快发不出来。王总向慈善总会提交了财务报表、员工工资发放记录等材料,申请暂停履行捐赠义务。慈善总会核实后,联合当地民政部门公示了相关情况,最终同意其暂缓捐赠。
注意点:这种情况主要针对 “未交付的捐赠”。如果钱已经打到慈善组织账户,一般不能要求退回,只能针对 “尚未支付的部分” 申请暂停捐赠。
法律依据:《慈善法》第五十七条明确,慈善组织未按照捐赠协议约定使用捐赠财产的,捐赠人有权要求其改正;拒不改正的,捐赠人可以向民政部门投诉或向法院起诉。
实际案例:2022 年,某基金会发起 “乡村教师培训” 项目,某教育公司捐赠 50 万元,协议约定资金用于教师线下培训、教材采购。但基金会实际将 30 万元用于办公楼装修,公司发现后要求整改。基金会未及时调整,公司向当地民政部门投诉,最终基金会退回了未按约定使用的 30 万元,并公开致歉。
关键判断:必须有明确的 “捐赠协议约定”。如果只是口头承诺 “用于公益”,没有具体用途约定,维权会比较困难。
法律依据:根据《民法典》,基于重大误解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行为人有权请求撤销;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实际案例 1(错捐):李女士想给 “山区助学” 项目捐 1000 元,操作时误输成 10000 元,当天就联系慈善组织说明情况,并提供了银行转账记录和原计划捐赠的聊天记录。慈善组织核实后,在 5个工作日内退回了多捐的 9000 元。
实际案例 2(未成年人捐赠):13 岁的小林用妈妈手机给 “流浪动物救助” 项目捐了 8000 元(妈妈不知情)。妈妈发现后联系慈善组织,提供了小林的年龄证明和付款时自己不在场的证据。慈善组织确认小林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且捐赠金额与其认知不符,最终退回了款项。
情形 1:单纯 “反悔”,没有正当理由
法律依据:《民法典》规定,具有公益性质的赠与合同不可撤销,捐赠财产权利转移后不能要求返还。
实际案例:张先生看到 “地震救灾” 募捐信息后捐了 2 万元,第二天觉得 “自己也不宽裕”,想把钱要回来。慈善组织向他解释:救灾捐款属于公益赠与,且资金已开始用于采购帐篷等物资,无法退回。张先生后来理解了公益捐赠的特殊性,没有再坚持退款。
常见情况:捐赠后没收到感谢证书、没被公开致谢、觉得 “曝光度不够” 等。
实际案例:某企业给非遗保护项目捐了 5 万元,要求在慈善组织官网首页展示企业 LOGO1 个月。后来企业觉得 “宣传效果不好”,要求退款。慈善组织说明:捐赠协议中未约定 “宣传效果” 相关条款,且资金已用于非遗传承人培训,无法退回。最终双方协商补充了宣传方式,企业放弃退款。
第一步:捐赠人提交退款申请
材料准备:
1、退款申请书(说明理由、金额、收款账户);
2、相关证明(如经济困难需提供财务报表、医疗单据;错捐需提供转账记录;未成年人捐赠需提供户口本 + 监护人身份证);
3、捐赠凭证(捐款截图、电子证书等)。
注意:要在发现问题后及时申请,拖延越久,资金可能已被使用,退款难度越大。
核查重点:
1、材料真实性(如向企业核实经营状况、向银行核实转账记录);
是否符合退款条件(对照法律条款和案例);
2、资金使用情况(未使用的可直接退,已部分使用的需协商退款比例)。
案例参考:某基金会收到 “经济困难退款申请” 后,派工作人员走访捐赠人企业,确认其确实因不可抗力原因导致停产,才启动后续流程。
能退的情况:
1、未使用的资金:在 7 个工作日内原路退回;
2、已部分使用的:协商退回剩余部分(需提供资金使用明细)。
不能退的情况:
1、书面答复理由(引用法律条款 + 资金使用情况);
2、附上沟通联系方式,避免矛盾激化。
若涉及 “经济状况恶化不再履行大额捐赠”,慈善组织需向民政部门报告,并在官网公示(隐去隐私信息),比如:“鉴于捐赠人当前经营困难,根据《慈善法》第四十一条,双方同意终止剩余 50 万元捐赠协议”。
捐赠人捐赠前:想清楚 3 个问题
1、捐赠金额是否在自身承受范围内?
2、是否认可该慈善组织的公信力?
3、对捐赠用途、反馈方式有何要求(可提前与慈善组织约定)?
慈善组织:做好 2 项工作
1、募捐时明确提示 “公益捐赠不可随意撤销”;
2、收到大额捐赠时,可提醒捐赠人 “考虑自身经济状况”。
慈善捐赠的核心是 “善意传递”,而规则是保护善意的基础。
对捐赠人来说,了解退款边界能避免冲动捐赠;
对慈善组织来说,规范流程能减少纠纷。
毕竟,每一笔捐款都是一份信任。
不滥用信任,也不辜负信任,才是慈善最该有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