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21 10:13
来源:本站
从职业健康技术保障到疾病预防控制,从公益组织创始人到尘肺病患者的“生命守护者”,“晋城好人”——晋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工孙国锋用十五年时间,将专业精神与公益热忱编织成一张保护弱势群体的安全网,用自己的专业之长照亮了那些被遗忘的角落。
职业健康的深耕者:从实践到使命
2009 年,孙国锋踏入职业健康领域,成为晋城市职业健康技术保障中心的一员。彼时,晋城作为一个资源型城市,煤炭、建材、铸造等行业蓬勃发展,但随之而来的粉尘危害问题也日益突出。身处职业病防治一线,他亲眼见证了无数农民工,因尘肺病失去劳动能力、家庭陷入贫困的悲剧。他说:“许多人确诊后连基本医疗费用都无力承担,他们的子女甚至因此辍学。”这些见闻让孙国锋意识到,仅有技术防控远远不够,社会救助体系的缺口需要更多人用行动填补。
2014 年,他与志同道合的伙伴发起“公益晋城”组织,通过回收旧衣捐赠山区尝试公益实践。尽管项目因资源限制未能持续,但这份经历为他播下了公益的种子。三年后,他找到了更精准的发力方向——加入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大爱清尘”公益组织,专注于救助尘肺病农民工群体。“与其泛泛行善,不如用专业能力挽救那些被时代尘埃掩埋的生命。”他说。
专业化救助:在绝望中点燃希望
尘肺病被称为“会呼吸的痛”,患者肺部逐渐纤维化,最终因呼吸衰竭离世。晋城作为老工业基地,此类患者多集中于矿山、建材等行业,且因劳动关系模糊、诊断程序复杂,难以获得法定职业病保障。孙国锋的救助之路,从“精准识别需求”开始。为此,他设计了一套涵盖医疗、助学、创业的立体帮扶模式:
医疗救治:为重症患者争取洗肺手术机会,延长生存期;
制氧机捐赠:缓解晚期患者呼吸困难;
子女助学: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家庭创业扶持:帮助患者家属重拾生计。
截至 2023 年,他已累计救助 50 余名尘肺病患者,而每个数字背后,都是一段与命运抗争的故事。
生命的回响:那些被点亮的人生
“如果没有孙老师,我们家早就散了。”泽州县大箕镇的王拽屯一家是孙国锋救助历时最长的案例。2017 年,这名煤矿工人确诊尘肺病,而此前家中已接连遭遇火灾与房屋倒塌。孙国锋不仅协助其完成洗肺手术,还为其妻子申请了“尘肺妈妈创业基金”,助其重开裁缝店。然而 2024 年,王拽屯因车祸成为植物人,孙国锋再次联系泽州县慈善总会申请紧急补贴,并定期探望鼓励家属。“他总说,只要活着就有希望。”
陵川县袁志永的故事则印证了“助人自助”的力量。这名不到 40 岁的尘肺患者曾因疾病与妻子重病一度陷入绝望。孙国锋不仅为其争取医疗资源,还指导家庭发展土鸡养殖与旱地蔬菜种植。如今,袁志永的菜园成了村中就业驿站,除了自己收入增加外,还带动了乡亲增收。“是他让我明白,喘不上气也能挺直脊梁。”袁志永感慨道。
阳城县东冶镇的李国刚则代表了城市边缘群体的无声挣扎。这名90后河南籍务工者,为谋生在晋城从事厨房石英台面切割,数年的粉尘暴露让他确诊尘肺病。在外乡成家后,疾病让他陷入“养家”与“保命”的两难。孙国锋不仅为他协调医疗资源,更关注其家庭心理压力,定期带着志愿者上门疏导。他说:“每次看到两个孩子趴在小桌子上写作业,我就想,绝不能让父亲的病成为他们的枷锁。”
还有高平市的 90 后遗孤家庭……
孙国锋的手机里存着近百个尘肺病家庭的联系方式。他常冒着严寒酷暑下乡探访,送去制氧机、康复包,更送去一份尊重。在孙国锋心里,“他们不是‘病人’,而是为城市发展流过汗的普通人。”
挑战与坚守:在遗憾中播种希望
救助路上不乏遗憾。2023 年冬,孙国锋带着 6 份康复包回访高平市陈区镇,却发现 4 位患者已悄然离世。“他们走得无声无息,就像煤灰落进雪里。”这种无力感让他更迫切地呼吁社会关注:
政策倡导:推动简化职业病诊断程序,扩大保障覆盖;
企业联动:督促用工单位落实防护责任;
公众教育:普及粉尘作业防护知识。
如今,他正尝试将疾控中心的公共卫生资源与公益组织网络结合,构建尘肺病预防 —— 救助 ——康复全链条支持体系。“每多一个人关注,就能少一个家庭被压垮。”
后记:在尘埃中开出花朵
十五年间,孙国锋从技术骨干成长为公益先锋,变的是身份,不变的是对生命的敬畏。那些他救助过的孩子考上名校、患者家属重拾笑容的瞬间,都在诉说着一个真理:真正的慈善不仅是施予,更是用专业与尊严唤醒他人心中的光。
正如他常说的:“尘肺病患者的肺叶或许会被粉尘遮蔽,但社会的良知不应蒙尘。”这份坚持,恰似黑暗中的火炬,照亮着无数被遗忘的角落。